7月27日,茅奖作品评论集《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在第33届全国书博会现场首发。
\n作为中国最高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的获奖作品难读吗?
\n看数量,它有53部之多;谈内容,有些作品网上有评论“晦涩难懂”……但现在让你可以更便捷地走近经典。
\n7月27日,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由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高级记者单士兵创作的茅奖作品评论集《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举行了新书首发仪式。
\n在现场,单士兵带着新书激动地跟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幕后,并同知名自媒体人六神磊磊展开对谈。
\n在六神磊磊看来,透过《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可以发现,单士兵看谦虚,“但他的内心在写作上是一个‘狂徒’。”
\n活动现场。
\n《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的诞生其实和单士兵的工作息息相关。因为在《重庆日报》分管文化副刊业务,他需要大量阅读书评作品。“看得多了,我就发现,其实不少书评对普通读者并不友好。”不易读、难懂是主要问题。在他看来,这很可能会影响读者选书时的判断。
\n于是,重新发现中国文学经典的价值,尤其是让读者可以从茅奖作品中发现符合当下时代价值的内容,就成了单士兵想要做的事。
\n从2022年开始,单士兵花了两年的时间,读完了截至目前已经评出的53部茅奖作品。2024年,“写在茅奖边上”开始在报纸上连载,每周一期,每期都有3000余字……这就有了本次新鲜出炉的《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
\n“之前大家都知道‘六神磊磊读金庸’,今天有一小部分人开始晓得单士兵读茅奖了。”在新书发布会上,单士兵笑着说,通过这部新作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当代文学有那么多作品,“茅奖”作为一个符号一定是要走向经典化(指作家或作品逐渐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今天经过很多作者和媒体的参与,很多(茅奖)作品已经完成了经典化,未来‘茅奖’也依然走在经典化的路程中。”
\n《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单士兵。
\n单士兵说,翻开《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大家会发现,每一篇评论都是从小切口、小场景出发,同时融合了自己20多年的时评写作的经验和技法,并结合当下的时代和人来完成的。
\n单士兵同时举例说,比如一些有些老旧的作品在豆瓣上收获了不少“读不下去”的评论。在他看来,这多少是因为好的作家可能更注意打磨作品的结构,“有些作品它就是双线叙事,如果读者读不懂这个结构,可能就读不懂这部作品。”他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茅奖作品中容易产生阅读“肠梗阻”的地方都“点”出来。“我想不光评论作品本身,有些作品我想把笔触放到作者的人生和他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故事上。”让更多人走近经典,不负经典。
\n在六神磊磊看来,单士兵在写作上是一个有野心的“狂徒”。
\n在对谈环节,六神磊磊提到,《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可以给大家打开一扇门。“我觉得现在很多网上的评论很不好的一点是,往往是摘一句话就开始评论,还能引发上千条跟帖。但《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可以告诉大家,首先你需要把作品都读过,才可以评论;一个角色的命运,需要放到整部作品的描写中去看。我觉得这就是这部书的价值。”
\n热心读者在现场和单士兵互动。
\n此外,在现场,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张者也为《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的出版送上了祝贺。在他看来,把已经评出的53部茅奖作品都读完,又写出了评论,已经展现了集合的力量。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看过这些评论再去看茅奖的作品,这有着非常好的指引作用。
\n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张锦旗 实习生 张凯盈 舒缨善 魏则霖股票配资门户论坛
长富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